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联动社区,发起一场学习之旅?

李倩茹 星教师 2024-03-19

 

如何将周围的事物变成孩子的学习资源?过去两年,我们一直在社区实践“以开放式协作学习跨时空组队‘拯救世界’”,以下就是我们的经历和故事,与您分享。
 

Emma的故事

Emma今年14岁,但已经是行动村的“老”村民了,在行动村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,参与过大大小小的社会创新项目。在项目进阶的过程中,她从一开始的项目参与者,到项目组织者,再到项目发起者,这对于她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。

她说,“社区歌曲共创”是她参加过影响最深刻、最有趣的活动。当时项目发起人和组织者请了西班牙的音乐老师过来协助,Emma和他们一起创作旋律,即兴演唱。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还在睦邻中心的大屏幕循环播放,整个社区都能听到、看到,可有成就感了。

之后,她还参加“猫窝改造”活动,和社区阿姨一起为流浪猫制作猫窝。

Emma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前年过年。社区里的一个叔叔想要给孤寡老人写春联,可100多对春联他一个人根本写不过来。

Emma知道后,产生了“我想成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”的想法。于是,Emma召集社区的其他小伙伴,发起“社区春联行动”。

他们拿着自己做的宣传牌在社区和周边商场招募会写春联的人,自己也参与到写春联的队伍中。没想到的是,最后竟然完成150副春联,远超预期。

紧接着,Emma迎来第二次转变。她发起了两个项目:社区美学小剧场;社区vlog。

社区心灵美小剧场

初一的一天,Emma放学后坐爸爸的车回家,那天走的杨浦大桥,过下岔道的时候,路很窄,又是下雨天,有一辆白色车想变道,可一直没有车让他,刚好爸爸前的一辆车让了他,那辆白色车的车主特意冲他竖了个大拇指。

Emma说当时看到这一幕挺感动。恰好那段时间对戏剧很感兴趣,就有了——我可以把这些好人好事演绎出来的想法。进而确定了“社区心灵美小剧场”的议题,主要是用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大家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。

自然地,Emma自己就产生了内驱力,去研究什么是戏剧,比如说应用戏剧、即兴戏剧到底是什么,以及如何引导社区的孩子一起完成项目等等。她发自内心地学习,明白为什么学习,学会自己拆解任务,完成任务。

 

Emma带领社区的孩子们做社区心灵美项目

● 社区vlog

第二个活动是去年暑假时,Emma想着还是要做点事情。我便同她说,社区里面每天都有很多人进进出出,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和项目正在发生,你可以考虑把它给记下来。

于是她说,或许我可以做一个社区Vlog。

项目发起时,很多社区里的孩子来组队, 聚在一起,七嘴八舌地就把视频内容策划想好了。有个9岁的小姑娘,有思想,想象力丰富,她会教Emma怎么加特效,怎么剪辑视频。所以,学习是可以跨年龄段的。

最终产出的是一个3分半短视频。
 
记录社区活动
 
Emma在家门口的社区做第一期vlog
 
Emma说,没想到视频剪辑,做综艺节目的后期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情,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去不断地调试和剪辑。

这时,Emma有了初步的职业体验。

我们可以看到,Emma的成长路线是项目的参与者—项目的组织者—项目的发起者,她的成长是进阶式的。而且所有的项目全部都是基于Emma自己所在的社区——定海社区。
 

那么,社区是什么?社区其实就是我们的家门口,我们的小区。下图是Emma所在社区附近的照片,看起来非常杂乱,完全不像大家印象中非常Fashion的上海,而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有着非常多的社区议题。
 


在社区里面做事情,我们可以知道它很省钱,不用飞到很远的地方,找当地的带入人。我们也知道社区它是自带议题的,因为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,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,弱势群体、性别平等、教育问题……我们都可以在社区里面找到,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社区实践。而且,在本地的社区做项目,是可以创造真实社会影响力的。因为我们对我们的社区会更加了解。
 


在社区可以做哪些有趣的项目?

那我们可以在社区做哪些有趣的项目呢?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:

• 定海社区不完全打卡地图

“定海社区不完全打卡地图”,由3个高中生历时5个月完成。在行走过程中,他们发现定海市区有非常多的老工业区老厂房,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。因此,他们想说,可不可以把这些地方给串联起来,做成一个定海打卡地图,不但可以挖掘本地文化,同时也可以带动附近的小成本经济收入。

基于这个想法,高中生们开始着手为定海打造专属的打卡地图。

他们精心选取了以下几个打卡点:

① 定海路老街

② 上海发电厂

③ 第 17 棉纺织厂,现国际时尚中心

④ 叔叔的旧书书店

⑤ 3061 弄老洋房

⑥  亚细亚火油厂遗址


这几个地点进行重点描绘。

下一步开始设计地图的关键元素:社区居民们, 街上的狗狗和母鸡,二手书店的老板,石油遗址,好吃的巧克力剧院,定海炸猪排。
 

另外,他们设计了三处地图打卡点,分别是巧克力剧场,定海路街道第四睦邻点以及老街,让行走路线更加充满趣味性。
 

打卡地点:巧克力工厂
 
最后一步就是将地图中的关键点整合在一起,定海社区的第一张打卡地图就完成了。

我们可以看到,“定海社区不完全打卡地图”将社区给串联了起来,而且活化在地。
 
过渡博物馆

第二个我和大家分享的是“过渡博物馆”,是基于定海拆迁展开的项目,由各领域的青年人和孩子们进行共创,为了将拆迁前的那些记忆留下来。

(1)探访

项目开始,我们在居委会协助下,探访拆迁区。居委会工作人员会给我们介绍了当地旧物与风情,得知区域中仍存留几口百年老井。

寻迹探访,来到一口水泥封存的半米水井旁,屋主爷爷寻声出门。大家询问老井封存原因,爷爷说到:
 

中联村封存老井的故事

大概百年前,沈家滩还是滩涂,房前长满芦苇(这也是沈家滩名字的由来),爷爷的父亲从启东来到此地,慢慢盖了房子,也掘了井,年幼时爷爷们用井水冰西瓜度过炎炎夏日,但因旧地势为下河道滩涂区,因此地下水位很高,百年来汛期发生过多次井水漫出事件,也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半米加高井墙,近年来自来水管接通,爷爷决定封存老井,但记忆与故事并没有因此封存,仍然随着爷爷的诉说流转到我们的身上……



 
(2)拍照记录

和孩子们一起走走停停,拍摄那些被拆的地方,捡垃圾和废弃物……所有的一切都用相机记录下来。

对于孩子们而言,拆迁中裸露出的家具、物资构成了丰富多元的空间。一把搪瓷壶,一张旧海报都是他们新世界的启发者。

对于人类学学生而言,不同使用形式的公共厕所是人们聚居生活方式的记载。
对于艺术与德育教师而言,孩子们在进入空间过程中的所有珍贵感受与拆迁空间的“过渡”变化是珍贵的过程。
 
 
(3)共创工作坊

实地探访结束后,大家回到社区。分享每个人待拆迁空间中汲取的不同部分:
 
有的孩子听到不同的叙述声,滴水、有的孩子发现社区剧场;
伙伴们发现不同的海报,还有耐人寻味的条幅;
也有伙伴提到行走过程就像参访博物馆:
老师们发现“媳妇队志愿者队”互助组织的挂牌;
还有老物件,不同的窗花……
 
孩子们对拆迁老街的感受,是丰富的、多元的、包容的……因此我们不想单一地以惋惜或赞叹的感受去面对拆迁过程,而是希望走近这个蓄势转变的过渡空间,汲取居住者真实的情绪和心境,同时尊重每个参与者的思考或疑问,选取一个小的视角切入,去共创一个大家参与的多元项目式学习场景,在项目中去记录,去解惑。同时也尊重拆迁区域居民,大家共同协作,一同度过。

最后本次共创工作坊攫取头脑风暴中提出的“过渡”+“博物馆”概念,共建一个临时的“过渡博物馆”。

有意思的是,一个老师提出,我们可以制作拼贴画来纪念拆迁的定海。由此延伸出另一个项目——拼贴工作坊。尽管孩子们年纪还小,但依然可以用拼贴画的形式来纪念这个地方。


孩子们基于自己对定海社区的理解,做出心目中的定海城市形象拼贴画。下面就是他们的作品。
 

所以说从原本的项目当中,我们又再生出一个项目。

那么,这些项目都是在哪里发生的呢?众包屋。你可以理解为社区活动中心,却不仅仅只是居民聊天的地方,是社区的议事空间,也是项目协作的空间。众包就是把任务分包给众人。

在定海社区,有两种项目开展形式,自治和共治。自治,即居民们自己发起项目,自己参与项目。共治,即周边的学生、白领、艺术家、商场、学校……都参与到共建社区心行动中。
 


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项目?

但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发现,很多时候学生完全没有想法,或者是想法天马行空,完全不具备落地性。那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呢?

探访社区

第一步就是探访社区。从对“附近”的感知和对话开始,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。我们会设计社区行走任务卡并给到学生,可能是需要采访一个人或者绘画记录有意思的事物。通过在社区行走的方法挖掘议题,发现本地社区的问题。
 
• 深入调研
 
第二步需要孩子们进行深入的定量和定性调研,聚焦已发现的问题,验证假设,挖掘洞见。

• 定义

第三步是通过定量和定性调研确认项目设计需求,找到想要解决的真实问题。

• 头脑风暴=项目设计
 
当确定真实想要解决的问题之后,下一步就是头脑风暴设计解决方案。

前期我们会给到学生大量案例进行知识补充,让他们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可能的落地性方案。甚至是给到学生基本的项目设计框架,根据行走中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,并综合优势和资源进行项目设计。

• 中期调研

之后,我们会给到学生展板,向社区居民展示项目方案,然后根据叔叔阿姨的反馈迭代项目,将项目落地到真实的场景中。

• 落地执行

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后,下一步就是落地执行。我们会给到学生工具包,类似游戏攻略,比如开启项目的第一步该怎么做,可以把它拆解为哪些小任务等等。如果是最后的产出是一场工作坊,那么工作坊的流程也在里边。


 
跨时空协作,将影响力最大化

前面我提到,在本地社区做项目,是可以创造真实社会影响力的。那么,如何将影响力最大化呢?跨时空协作。

我给大家举个例子:

• Food Journey

“Food Journey”是美国学生发起项目,其目的是在线上引导公众追溯食物的故事,宣传食物的文化。

该项目包括四个主要任务,将在4周内完成:

第1周:选择喜欢的菜。这项任务是旨在激发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参与度。

第2周:解构选择的菜。此步骤告知参与者他们正在消费什么,并进一步唤起了他们对食物的兴趣。

第3周:追踪所选菜肴/成分的起源。该项目的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参与者进行发现的这一过程中。

第4周:反思及展示。此任务让参与者有机会分享和共同学习他们的发现。
 
 点击视频查看详细内容
 

食物的探索之旅

1. 选择菜式:南瓜和绿叶汤


我爱南瓜!


通常我妈妈会煮南瓜和鸡肉咖喱,但是由于咖喱口味较重,所以我选择了南瓜和绿叶蔬菜汤(我姑姑的特殊食谱),一年四季都适合我的口味。


2.解构菜肴:


① 烹饪方法:水煮

② 成分:南瓜、绿叶蔬菜、洋葱、迷你虾干


这些是我初次喝汤时能够识别的成分。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叶子。因此不得不问我阿姨!迷你虾干则散发出甜美的鲜味。


3,追踪菜肴的历史


南瓜事实:


在美国,南瓜与万圣节和感恩节总一起出现。我第一次看到从黄色,绿色到橙色的各种大小的南瓜。以前,在缅甸,当我妈妈煮南瓜时,它们是绿色的,不超过我的头大小。


万圣节前夕的南瓜灯和感恩节南瓜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南瓜派。


南瓜是葫芦科的一员,其中包括黄瓜,蜜瓜,哈密瓜,西瓜和西葫芦。


这些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和墨西哥,但现在生长在六大洲。


南瓜的卡路里,脂肪和钠含量低,纤维含量高。它们是维生素A,维生素B,钾,蛋白质和铁的良好来源。


问题:


它的商品化故事是什么?它在其他文化中的普遍用途是什么?


目标:这个周末煮姨妈的食谱


我也问了我姨妈食谱,所以我可以尝试煮汤:


① 洋葱切成薄片② 南瓜去皮③ 季节性蔬菜④ 烧开水⑤ 添加调味料:鸡肉粉,盐,罗望子粉⑥ 加入迷你虾仁和切成薄片的洋葱⑦ 加入切丁的南瓜(15分钟)⑧ 添加季节性果岭⑨ 最后加入一勺米粉(这是使汤具有独特口感的秘密成分!)


4. 思考


① 我并没有姨妈做菜的才能。最后做出来的味道不大一样。我想知道那是否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。我可能是喜欢吃别人煮的东西的人。另一方面,我发现按照食谱做南瓜汤不同于我一个人吃南瓜汤是的感觉。


② 在寻找其他南瓜汤食谱时,我惊喜地发现世界各地许多南瓜基甜点,尤其是南非风味的甜甜圈Pampoenkoekies。等不及要尝试了!


③  Pampoenkoekies的发现让我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多的南瓜菜肴。

这个项目我决定制作一张记录各种南瓜食用方式的地图。


• Food Journey-川菜也可以不辣

几个月之后,“Food Journey”被上海的一个学生看到了,因为他是来自四川自贡的,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迭代,叫做“Food Journey-川菜也可以不辣”,最后产出的是一个清水白菜的视频。
 
我们可以看到,这两个学生之间就进行了一个跨时空的协作。

• 不同背景的人如何进行开放式协作

那么不同背景的人是如何开放式地进行协作的。我们搭建了一个线上基础平台——行动村。在这里可以找伙伴,找资源,在行动中学习。

比如说你想发起项目,但是需要招募小伙伴,需要资源支持,你都可以在上面发布需求。同时,它还可以记录项目进度。而在项目完成之后,还可以获得证书以及个人影响力。最后获得证书,实现个人的影响力。
 


• 村民支持系统

当然光有网站是不够的,需要有更多的引导来介入。

我们会提供项目的咨询;项目的对接;引导师的培训,因为老师已经不再只是教硬核知识的了,需要推进流程,引导流程,做流程管理;

还有众包屋,在做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当中,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做,而是不敢做,或者说遇到困难就放弃了,所以说不仅仅是要用脑,而且要用心。小组协作过程当中产生矛盾之后需要内在支持,最后形成个人成长地图。像Emma那样,可以看到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,了解自己是谁,喜欢什么,擅长什么,甚至是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。

我们做这么多,其实就是希望可以让行动没那么难,并将行动落地到真实的社会场景当中。我们永远不缺想法,我们缺的永远是行动。


本文源自李倩茹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·国际青年教育者论坛的演讲内容整理

作者 | 李倩茹(Upbeing联合创始人)

编辑 | 阿加

排版 | Maggie



xingjiaoshi@dett.cn尊重原创,请勿一稿多投

点击阅读原文,一键报名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